明清绘画中的阊门掠影
阊门,历来是文人墨客喜欢吟咏的题材之一,明代随着吴门画派的兴盛,阊门也开始入画,为后人留下了一些历史记忆。
一
# 送别的见证者 #
阊门送别,古已有之,刘禹锡《别苏州》云:“流水阊门外,秋风吹柳条。从来送客处,今日自魂销”,可见阊门送别是常有之事。送别图在明代臻于全盛,阊门送别也成为绘画母题之一,唐寅的《金阊送别图》《金阊别意图》和陈思的《金阊晓发图》,皆是以阊门送别为主。
金阊送别图(局部)
约500年前的一个春日,唐寅与“皇甫四杰”中的大哥皇甫冲(字子浚)、子浚母舅忍斋同游虎丘,结束时在阊门金昌亭(已湮没)惜别,这一送别场景被定格在唐寅的《金阊送别图》(私人收藏)。
图中,阊门作为背景置于右方,精巧的城楼非常醒目,城墙在雾气中若隐若现。送别的一幕置于画幅左侧,岸边有一群人在拱手作揖,即将上船启程的母舅大人回首作揖。这幅手卷中城门和城墙处于稍远的位置,非画面重点,阊门的繁华也未着重表现出,以强调送别为主。
《金阊晓发图》,乃苏州籍画家陈思为送别离任的苏州知府寇慎而作。寇慎任苏州知府期间有两件大事最为著名,一是上任初期组织民众兴工筑圩,成功处理苏州水灾,并且纾解了水灾对民生的消极影响。二是天启六年(1626年)在苏州“开读之变”的大规模群体抗暴事件中上下斡旋,避免更多的民众遭受屠戮。1626年冬,寇慎卸任苏州知府,苏州当地文士与画家作《寇公去任图》册为其践行,《金阊晓发图》便是其中一卷。
金阊晓发图
陈思画的正是阊门吊桥一带,只见水面上大小船只往来不绝,停靠在岸边的一艘大船船头上一人恭手伫立,正是即将离去的寇大人,立于岸上的送行者在依依不舍地告别。阊门的结构不算严谨,描绘得也不够细致,但是热闹的景象并不受此影响,阊门只是作为“送客处”出现在图中,画家意在抒发百姓对寇慎的不舍,以及歌颂寇公为官一任、造福一方的高尚品质。
二
# 朝代更迭的亲历者 #
阊门历来是十分重要的交通要道,以船只汇集为主的场景,也被画家记录了下来。此类作品有张宏《舟泊吴门图》《阊关舟阻图》、袁尚统《晓关舟挤图》、王时翼《金阊舟挤图》。其中袁尚统《晓关舟挤图》,不仅刻画了阊门的拥堵,还侧面表现出江山易主的时代背景。
晓关舟挤图
晓关舟挤图(局部)
《晓关舟挤图》(北京故宫博物院藏)作于1646年,这一年是顺治三年,也是南明隆武二年,苏州城在前一年(1645)被清兵占领,清军随即发出剃发令,由此引发了一些苏州民兵的反抗,民兵在阊门外击毁清军兵船,阊门吊桥也被烧毁,但是起义很快就被镇压,之后到来的清军又在阊门外纵火、掠取钱财,阊门也遭到了破坏。图中的阊门与吊桥正是战后修复的,重檐歇山顶的城楼屹立于城墙之上,往日的繁华似乎也已恢复,但是左下方一个剃发后的人物形象,却无声地昭示了明清鼎革的时代背景。
三
# 繁华的代名词 #
阊门与繁华是连在一起的,“阊门内外,居货山积,行人水流,列肆招牌,灿若云锦,语其繁华,都门不逮”,写出了阊门繁华之盛况,而苏州籍画家徐扬《姑苏繁华图》(辽宁省博物馆藏)中的阊门特写,更是让我们看到了阊门的繁华。
画中的阊门结构清晰,城墙高筑,城楼巍峨,瓮城坚固。单孔吊桥横跨在河上,拉货的船只在繁忙的河道上航行。徐扬将阊门的市井繁华描绘得生气勃勃,也为后世了解清代苏州城镇风貌留下了直观的图像资料。
姑苏繁华图 阊门段
结语
历经千年兴衰的阊门,在上世纪30年代曾被改成罗马式风格,50年代被拆,一度只剩下了部分城门和城墙遗址,2006年启动修复工程,重建了城门和城楼。涅槃重生后的阊门,如今依旧以昂扬的姿态屹立在苏州古城西北,延续着它的繁华。
民国时期的阊门
现今的阊门
参考文献
1.《苏州通史》编纂委员会编,吴建华主编,苏州通史,明代卷[M],2019。
2.顾炎武:《亭林诗文集 亭林余集 中宪大夫陕西按察使司副使寇公墓志铭》[M],上海文瑞楼光绪印本。
3.范莉莉:《明代苏州知府治苏研究》[D],苏州大学,2010。
4.施含牧:《世变中的繁华——解读袁尚统<晓关舟挤图>》,《紫禁城2022.06》。
5.黄小峰:古画新品录 一部眼睛的历史[M],湖南美术出版社,2021。
来源:《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》公众号
2024-02-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