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北洋军阀似乎不堪一击?1912年1月25日袁世凯通电支持共和

为什么北洋军阀似乎不堪一击?1912年1月25日袁世凯通电支持共和

那为什么当兵能得到如此丰厚的薪水?原因很简单——这就是用命去换钱。没有哪个北洋军阀的士兵会傻到指望自己能活多久。那个时期,军阀之间的混战是家常便饭,战争的频繁让士兵的生命显得极其脆弱。

以四川为例,在民国时期的20年里,军阀战争高达400多起,平均每年发生20多次。战争如此频繁,士兵的死亡率非常高。一天一个班的士兵可能就会死一个,或者一个受伤。士兵们生活在不断的战争中,得不到任何保障。更糟糕的是,军阀往往只会利用这些士兵,一旦他们死伤或者残疾,就被遗弃,得到的补偿也非常微薄。

李宗仁曾回忆过自己第一次受伤的情景。他在一次战斗中头部中弹,虽然没有击中要害,但依然受伤严重。李宗仁走到了一个临时的后方医院,发现医院里人满为患,伤员们在地上呻吟,却没有人来照顾。他饥饿难耐,甚至在厨房里找到了一些剩余的水,喝了下去,才稍微缓解了一些饥渴。医院内一片混乱,随着前方战局失利的消息传来,所有人都开始慌乱逃离,连伤员也没能得到救助。这种情形是那个时代的常态。

对于大多数军阀士兵而言,生死如同儿戏,他们的主要目标就是保住自己的生命。因为一旦失去了生命,钱也就没了,一切也都没有意义。北洋军阀的军队,通常只擅长打一场“顺风”的战斗,无法应对艰苦的硬仗。

这种现象其实早在很久之前就出现过,类似的情况也可以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找到。那时,清军的主力就是淮军,可以说就是李鸿章派系的雇佣军,和北洋军阀的军队类似。日本陆军很快发现了淮军的弱点。清军在较远的距离上火力非常强,打得异常猛烈,但一旦日军接近,特别是发动刺刀冲锋时,清军基本上不再抵抗,甚至会逃跑。甲午战争中,清军多次惨败,然而双方的伤亡人数却都不多。

有一次著名的鸭绿江江防之战中,进攻的日军有3万多人,而防守的清军也是3万人,然而清军仅仅坚持了两天就开始撤退,伤亡人数只有2000多人,而日军的伤亡人数则非常少。这是因为清军在战斗中基本上是选择了逃跑,而那些死伤的士兵,多是因为跑得慢被日军追上杀害的。

在军阀的混战中,类似的“消极避战”现象屡见不鲜。有一次,两个军阀的团在夜间遭遇,双方从远处互射了上万发子弹,但结果只有一个士兵受伤,而其他的子弹几乎都打空了。为何会这样?因为在夜战中,士兵们无法看到对方,大家都不敢冒险,最终双方的军队都选择了避战。

除此之外,军阀士兵对老百姓的伤害也是极其严重的。过去,军人和警察在社会上都被视为最不受欢迎的职业,尤其是军阀士兵,他们往往做出盗窃、抢劫、强奸等罪行。甚至在战时,军阀士兵有时会把老百姓当作目标,进行血腥的劫掠。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提到,他曾亲眼目睹一次溃兵侵害村民的惨剧,当时他带领的队伍遇到一群荷枪实弹的溃兵,正打算侵害一户人家中的妇女。尽管李宗仁试图制止,但面对数量众多的溃兵,他的四人小队根本无法抵抗,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恶行发生。

对军阀部队来说,这种恶行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。民众对军阀部队的恐惧也达到了极点,有时他们甚至把军阀士兵当作土匪来对待,认为军阀与土匪没有什么本质区别。李宗仁也曾回忆,自己带队去剿匪时,看到一个村子里,所有的村民都已经逃走。村里的空荡荡的房子被军阀部队洗劫一空,他们甚至将不能带走的财物砸碎,或者纵火烧掉。

相比之下,国民政府领导的北伐军则截然不同。北伐军不仅仅是一支军队,它是一支充满理想的革命军队。黄埔军校的学生,除了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强健的体魄外,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——为了复兴中华民族、反抗列强的侵略,投身革命事业。北伐军在多次战斗中,尽管兵力往往处于劣势,但他们依然顽强拼搏,击败了大量北洋军阀部队。

这些北伐军将士的战斗精神,不仅表现在战争的胜利上,还体现在他们的作战方式上。黄埔军校生通常会在肉搏战中表现得特别勇敢,不怕牺牲。而北洋军阀的士兵,很少敢于拼刺刀,看到拼刺刀的战斗往往就会选择逃跑,这种差异也显示出了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红旗最贵的车是哪一款
智家365app

红旗最贵的车是哪一款

10-04 阅读 6098
为什么机械表不戴就会停下来?
手游365

为什么机械表不戴就会停下来?

08-05 阅读 489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