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孝懿仁皇后离世后,她的胞妹悫惠皇贵妃接过了后宫的权柄,成为了后宫之首。
其二:“佟佳氏”能征善战,誓死效忠。就比如扈尔汉。
13岁那年,扈尔汉就成为了努尔哈赤的贴身侍卫,后深感知遇之恩和养育之情,便立誓效忠。
在随后的岁月里,他每逢战事,总是冲锋陷阵,身先士卒,立下了赫赫战功,是开国五大臣之一。
此外,佟养正、佟养性兄弟俩也是佟佳氏的杰出代表。他们多次在战场上出生入死,包括他们的后代也均成为了优秀将领。
其三,关于佟佳氏的汉姓,还有一个有趣的巧合。据说,“佟佳氏”的汉姓“仝”与努尔哈赤的姓氏为同一姓氏
随着清朝的覆灭,佟佳氏选择了佟、仝、童、董、高、俞、赵、惠等这些姓氏。
2. 瓜尔佳氏
瓜尔佳氏也叫“夹谷氏”、“古里甲氏”。在努尔哈赤创业之时,瓜尔佳氏的成员也投身了其中,就比如五大臣之一的瓜尔佳·费英东。
费英东性格耿直、敢于直言,深得努尔哈赤的赏识。他自幼习武,擅长骑射,多次对外征战,屡战屡胜,还被努尔哈赤称赞:
“真是万人难敌的勇将啊!”
瓜尔佳氏族成员中,出了不少的重臣。就比如我们大家所熟悉的顾命辅佐大臣鳌拜,他就是瓜尔佳氏。
而后,瓜尔佳氏改姓为“关”, 同时,还有一部分人选择了石、鲍、顾、苏、文、叶、敖等汉字姓。
3. 马佳氏
马佳氏是以地名为姓氏的一个宗族,马佳氏不像上文提到的“佟佳氏”和“瓜尔佳氏”一般,该氏族入朝为官较少,大多经商。
其中,马佳氏著名的人物有康熙帝的荣妃,她为康熙前后诞下了5个皇子;再一个就是清初大学士马佳·图海等。
而马佳氏,则改姓为“马”,取的是它的首字,此外还有金、刚、凤等。
4. 索绰罗氏
索绰罗氏的著名人物就比较多了,理藩院、内务府、礼部、兵部等都有他们的身影。
当时,康熙帝还为索绰罗氏赐姓为“石”。故索绰罗氏之后大多改姓为:石、索、曹、李等。
5. 赫舍里氏
赫舍里氏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,著名的人物有康熙帝的皇后孝诚仁皇后、辅政大臣索额图等,后改姓取自第一个字“赫”,还有一个就是谐音“何”。
6. 富察氏
富察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金朝时期的“蒲察”。蒲察家族势力庞大,影响深远,在这之中,同样涌现出了许多著名人物。
就比如,在金朝时期的靖宣皇后、惠昭皇后、钦怀皇后等;清朝时期的孝贤纯皇后、努尔哈赤的继福晋富察·衮代等。
除了皇后以外,像傅恒、傅察·萨布素(抗俄将领)等均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
而富察氏之后也大多改为富、傅和李姓。
7. 那拉氏
在金朝时,那拉氏也被称为“纳兰氏”。提到“纳兰氏”,或许有人脑海中就会浮现纳兰性德?纳兰明珠?没错,他们均为“那拉氏”。
而“那拉氏”取自首字,改为了那姓,当然,也有白、南、黄等姓氏。
8. 钮祜禄氏
钮祜禄氏随着时代的变迁名称也在不断的演变,就比如,在辽朝时期,它就是敌烈氏”;到了金朝,它又化身为“女奚列氏”;而到了元朝,它则更名为了“钮钴禄氏”。
从钮钴禄氏走出的名人也不在少数,乾隆时期有一位大臣就是钮钴禄氏的,甚至很多人还都看过以他为原型的电视剧。
说到这,想必很多人已经猜出来了。没错,这位大臣就是清朝第一大贪官——和珅。
当然还有“清初开国五大臣”之一的钮祜禄·额亦都、辅政大臣钮祜禄·遏必隆等。
钮祜禄氏后人改姓主要为两种,一个是“郎”,另一个为“钮”,此外还有杨、邵、林、卜等。
实际上,“钮钴禄”在满语中的意思为“狼”,但如果直接翻译过来运用的话,是不是有些不文雅?因此便取了谐音“郎”。
“爱新觉罗”哪去了?
从这满洲“八大姓”的汉化演变,我们也可以看出它的规律:
一种呢,是“音转”,取姓氏相近的音:就比如“佟佳氏”的“仝”,又或者是“富察氏”的“傅”;
除了“音转”外,还有“意转”,就比如“宁古塔氏”就是将两者相结合:“宁古”在满语中是数量词“六”,“塔”为“个”的意思,这就转为了“刘”姓。
另一种则是随名姓,保留对自己原姓氏的认同,取第一个字为姓氏。
这种改姓的潮流大约是在乾隆时期兴起的,像满族中的一些长者去世后,因姓氏不被提起,在关内成长起来的满足子弟有的也就不记得自己家族的姓了。
在这种情况下,一些宗室子弟就会改姓,一般情况下会选用两种姓氏,一个是“赵”,另一个则是“黄”。
中国那么多姓氏,怎么偏偏就选择这两个姓氏了呢?它们有什么特殊之处吗?
原因也很简单,选“赵”是因为它位列百家姓之首,而选“黄”则是因为是贵族颜色的代表。
前文说了说这满洲“八大姓”了,怎么能不说啥“爱新觉罗氏”呢?
爱新觉罗•溥仪,这位清朝末代皇帝,想必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。清政府倒台后,“爱新觉罗氏”也改了姓。
一种说法认为,在满语中,“爱新”翻译为“肇”,而“觉罗”是“姓”的意思。
这种说法是源于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儿被封为“肇祖原皇帝”——“肇者,起始也。”因此应为“肇”姓。
另一种说法则认为,“爱新”意为“金”,因金代统治者与清皇族的祖先属同一部族,因此应为“金”姓。
其实呢,这两种解释都有道理,“爱新觉罗氏”的汉化中,的确有这两个姓,就是不同的地区,以为姓不同。
像是在北京的,大多是以“金”、“罗”为姓;居于沈阳、抚顺一带的,以“肇”、“德”、“洪”为主;在辽阳的,就变成了“海”;
而到了新宾县,除了以上的“肇”、“罗”姓以外,还有“依”。
满族老姓的汉化
或许在不少人的认知里,满族老姓的汉化,是在某一个历史时间点为分水岭突然演变的。
其实不是的,满族老姓的汉化情况早就存在了,最早可追溯到清中期。只不过,当时的清政府并不主导,大多是民间行为。
况且,在当时的背景下,多数人以“满八旗”为荣,谁又会舍得放弃这样的待遇和荣誉呢?
因此,对于这种“满族姓氏汉化”,统治者和各旗人是十分抵制的,乾隆还曾多次下令,禁止满姓汉化。
所以,满姓汉化虽然出现的早,但大众的接受程度不高,多存在于民间。真正大规模消失、汉化的,是在清末。
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,大致有三方面的因素:其一,战争中的大量减员;其二,满族人的隐匿;其三,满族人的心理因素。
据一位名为李提摩的外国传教士在《亲历晚清四十五年》中回忆,当时,西安爆发了非常可怕的流血事件,大部分满人来不及抵抗就已经倒在了血泊中。
当时,革命党人普遍认为,要想改变中国现状,就必须进行暴力的手段,这种极端的行为导致有大量无辜旗人遇难。
而幸存下来的旗人,为了躲避祸端,换上了汉族的衣物,带着妻女逃往他地,寻求一线生机。
但由于是满族人的身份,在谋生的过程中,屡屡碰壁,做的生意也大多破败,即使能勉强维持的,也差不多只剩一口气了。
所以,多数满族人会改了自己的姓名,对外也绝不声称自己的满族,问就是汉族。
再一个,就是心理方面的因素。许多人受不了别人的白眼和指指点点,这造成的影响不止是个人,还有生活、事业。因此,大部分人不愿主动提及自己的满族人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政府加强了对满族的关怀,制定了政策。不过由于时间和书写的问题,很少人会再去使用满族老姓了。
除了上文提到“满族八大姓”的改姓演变外,其实姓“肇”的也不止“爱新觉罗氏”,像肇佳氏、觉而察氏等也有改姓“肇”的。
就比如姓赵的,也不止一个,还有呼伦觉罗氏、西林觉罗氏、舒舒觉罗氏等三十多个满族老姓,也有改姓“赵”的。
就拿四大汉姓“张、王、李、赵”来举例,改姓张的呢,有章佳氏、完颜氏、纳喇氏、尼马察氏等;
改姓王的呢,有王佳氏、完颜氏、爱新觉罗氏等;改姓李的呢,就有李佳氏、李尔佳氏、瓜尔佳氏、富察氏等。
而不同地区的满族老姓汉化也不同,就拿“那拉氏”来举例,在沈阳地区,那拉氏多改为了那、南;而在新宾,则是在上述的基础上,增加了叶、杨;
在呼和浩特地区,就成了赫、叶、南;而到了广州,先是“那”,后改为了张、黄、罗、陈等。
总之,满族老姓汉化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,深入了解的话,也会非常有趣。
说不定,在你我身边,就隐藏着这样一位曾经拥有满族老姓的朋友呢!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参考资料
满族老姓汉化的历史嬗变——以满族八大姓为例- 李学成.满族研究
“爱新觉罗”哪里去了 ——满族姓氏的历史演变-王泉根.文史杂志
清朝灭亡后,那些满族姓氏都改成啥了?. 国家人文历史